塑料餐具出口需關注物理性指標
時間: 2021-07-20 10:11
瀏覽次數:
據報道,2015年7月,歐盟通過食品及飼料類產品預警系統(RASFF)對一批產自中國的塑料餐具發布不合格通報,原因為塑料在接觸食品過程中
據報道,2015年7月,歐盟通過食品及飼料類產品預警系統(RASFF)對一批產自中國的塑料餐具發布不合格通報,原因為塑料在接觸食品過程中發生鍍層脫落和顏色遷移,這已是歐盟今年以來第六次因產品物理性指標問題對我國食品接觸產品發布的不合格通報。此前歐盟發布的通報還包括金屬餐具銹蝕、塑料餐具引起食品感官性質劣變等原因。一旦被歐盟官方通報,就意味著相關產品將面臨召回退運等處理,給企業帶來巨大損失。
據了解,由于食品接觸類產品與消費者健康息息相關,因此,各國對其都有嚴格的質量標準。除了常規的重金屬、甲醛含量等化學指標外,塑膠制品的顏色遷移,鍍層制品的涂層質量乃至金屬餐具的防銹性能等可能在使用過程中帶來安全衛生隱患的物理性能也受到嚴格關注。如我國針對常見的聚丙烯、聚乙烯等塑料制品的國家強制性衛生標準中都設定了“脫色實驗”項目,檢測過程中如果產品發生顏色遷移就意味著不合格。
歐美等國的食品接觸產品技術法規對于此類涉及健康安全的項目實際上也有嚴格的限制。例如歐盟食品接觸材料法規(EC)No1935/2004就規定材料接觸食品時不能造成食品成分發生無法接受的改變或造成食品感官特性的劣變。因此,如果產品正常使用過程中發生顏色遷移、涂層脫落等引起食品感官特性變化的現象也將導致產品不符合法規要求。出口企業在開展質量控制時不僅要考慮化學指標的安全,對于此類涉及產品質量的物理性指標也需加強把關。產品正常使用時發生銹蝕、顏色遷移或涂層脫落等問題除了可能造成食品 劣變外,還可能帶來芳香胺等致癌物質或重金屬超標等諸多隱患。
為了保證產品質量和消費者健康,檢驗檢疫部門提醒出口企業:一是重視對歐美等重要市場技術法規的跟蹤和研究,在原料采購、生產工藝等環節提前應對,從源頭降低風險;二是加強質量檢測,對涉及大型儀器的化學指標可委托專業機構檢測,而對脫色試驗則可參照相關標準進行溶液浸泡等方式自檢把關,對防銹性能等項目也可自購鹽霧機等設備進行自檢把關;三是加強與國外客戶的溝通,提前與客戶明確產品的質量指標和雙方責任,避免因責任不明在出現通報事件后產生糾紛。